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論壇


第二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論壇在岳麓書院舉辦

 

2017128日至11日,第二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論壇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湖南大學的13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岳麓書院青年教師閆建飛、胡劼辰等列席會議並參與了會議的部分議程。

129日上午830分,論壇在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正式開幕。作為此次會議的召集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助理教授謝一峰首先就會議的籌備情況、議程安排和相關的注意事項作了介紹,並對與會的各位學者表示最誠摯的歡迎。隨後,第一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論壇的召集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的曹淩老師,作為會議發起者和與會學者代表,對創立這一青年學者論壇的宗旨和與會學者共同的研究旨趣進行了闡述,並對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主辦和承辦此次論壇致以衷心感謝。簡短的開幕式後,與會學者在四庫學中心古香古色的資料室和《四庫全書》的環抱中合影留念,轉入正式的論文發表、評議和討論環節。

在第一場“佛典文獻研究”的研討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志遠作了題為《合本子注再檢討:早期佛典翻譯史的獨特方法》的報告,對東晉南朝至隋唐時期的“合本”的形態和流變過程進行了細密的探討,將其劃分為“對勘型合本”和“拼綴型合本”兩類,並對合本子注的出現原因及其所體現之佛典漢譯史的根本特點進行了概括和總結。陝西師範大學翁彪老師的報告,則從寫本形態的角度,對敦煌和日本所藏的數個與《梵網經》相關的菩薩戒儀合卷寫本進行了系統的探討,並對其合卷的組成方式、原因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和解釋。上海師範大學伍小劼副教授在他的報告《“列鬼志”與“成神記”——<灌頂摩尼祿亶經>研究》中,對該經文中所列舉的眾多“鬼”、“神”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根據伍小劼的看法,經文出於末世救濟的需要,列舉了眾多鬼魅的名字,形成一個惡鬼的備忘錄,人們叫喚這些鬼魅名字就可以使其閉攝毒氣。經文中所列舉的善神中,也有部分是由惡鬼轉變而來的。

第一場報告結束後,全體與會學者在岳麓書院謝一峰老師、閆建飛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岳麓書院2015級本科生陳宛昕同學就岳麓書院的歷史、文化、掌故、楹聯、碑銘等進行了準確而不失風趣的講解,體現出書院學子的口才和風采。最後,參訪以全體學者圍觀移藏於書院中的《麓山寺碑》結束,體現出學者們對於中古宗教的濃厚興趣和實地考察的求是精神。

下午的第二場研討,則圍繞“佛教與敦煌”的主題展開。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董大學老師對台中圖藏敦煌寫本第51號《報思金剛經文》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錄文。除卻對這篇與金剛經相關之“奇文”的性質、功用等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之外,他還對既有的觀點進行挑戰,提出應將此寫本定名為《報思金剛經文》而非《報恩金剛經文》。陝西師範大學的聶順新老師,則以《敦煌寫本<李庭光靈岩莫高窟碑>與唐前期的沙州佛教》為題,從對於敦煌寫本文獻的細緻解讀入手,延續其近年來所持續關注的唐代官寺問題,將此文獻與其他傳世文獻相互參證,為學界進一步加深對於唐前期沙州佛教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線索。

而在第三場關於“道教文獻與文物”的討論中,南京大學的方圓博士以《揚州所出康周行都功版及其歷史意涵》為題,就該都公版的釋文、張天師世系及都功印問題、康周行的身份和該文獻所見之聶師道教團與龍虎山張天師一系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探討,提出了一些不同於既有觀點的看法。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孫齊博士的報告——《晏殊<類要>所見唐<太清宮道藏目>考》,則在唐雯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宋代晏殊所編纂之《類要》中所見的唐《太清宮道藏目》進行了細密的耙梳和整理。鑒於《類要》文本特點中缺字、略寫甚多的現象,孫齊博士首先對該文本所見之道教典籍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復原,並對唐代道藏編纂與太清宮之關係和《太清宮道藏目》本身的存佚情形等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至此,第一天的議程告一段落。

1210日上午,論壇的第四場“佛教史研究”和第五場“區域中的宗教”旋即展開。中國人民大學的李猛博士後以《原則與例外:武德中後期廢省僧寺的實施情況》為題,對李淵此次廢省佛寺在不同區域之所謂“偽亂地”的施行情形進行了極為詳盡的梳理。根據他的看法,李唐在“偽亂地”施行的廢省寺僧政策,具有懲罰和廢佛的雙重性質,在僧團和信眾中引起了極大恐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王菲菲老師的報告——《權力抗衡之下的南宋臨安佛教與都城政權》,則以兩宋杭州政治地位之變遷為線索,揭示世俗權力與佛教在這一共用空間中的互動關係。在資源緊缺的狀態下,南宋初皇室與中央政權的駐入,在很大程度上擠佔和侵犯了佛寺的生存空間,杭州的佛教寺院,也經歷了由公而私的轉換過程。岳麓書院謝一峰老師的報告——《移動邊疆中的宗教與政治》,則以研究計畫的形式,對於移動邊疆中宗教,尤其是與佛教與道教同政治之間關係的探討,提出了一個初步的研究計畫。唐宋間邊境的移易,將部分既存于唐代官方宗教體系中的佛寺、道觀懸隔於宋朝所轄範圍之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既有的官方宗教系統,必然經歷新的挑戰和調適過程。這一宗教維度的介入,也為學界認識和理解“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提供了新的維度。

當天下午,此次論壇的第六場討論——“道法與科儀”最後登場。上海社會科學院白照傑老師的報告——《仙道傳說與政治輿論:唐代女仙謝自然史實及傳說闡幽》,從史源學的立場出發,揭示出兩個不同體系之謝自然仙傳的展開和演變過程,並將早期謝自然史料與唐德宗時期的政治背景相結合,指出其白日升仙之重要性的政治輿論意涵。上海師範大學曹淩老師的《靈寶朝法研究》一文,則以“齋法之祖”——自然朝為主體,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書和宋代道法儀典兩個方面探源溯流,揭示出靈寶朝法六朝至唐宋間的演變過程。上海社會科學院許蔚老師的報告——《孤魂考——道教與中土佛教幽科中一種類型化幽靈的生成》,從“餓鬼”和“孤魂”的詞彙問題入手,對孤魂在佛、道教幽科中的分類進行了系統梳理,體現出齊同慈愛的關懷。同時,作為幽科服務提供者的僧、道也被列入孤魂,反映出對修行者死亡困境的正視和應對。

下午四點,在謝一峰老師對此次會議的各篇報告進行了簡要的總結之後,圓桌討論環節開始。在山東大學孫齊老師的倡議之下,與會學者各抒己見,圍繞最理想、最高明和最具野心的中古宗教研究計畫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分別介紹了今後的研究設想,並就下一屆會議的舉辦地點、規模和方式問題達成了共識。

此次會議,是繼922日至24日在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召開的第一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論壇之後的又一次雅集。總體而論,本次論壇的與會學者群體皆由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新近嶄露頭角的年輕學者組成,體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活力,圍繞宗教文本的深度解析和材料拓展、中古宗教與政治的互動、宗教儀式的解讀與分析三大論題展開了不同層面的討論。評議環節的設置和較為充分的提問、討論時間,也為與會學者的相互辯難和自身研究的完善和修正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除此之外,與會學者還在自費、自願參與的前提下,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和嶽麓山的麓山寺、隋舍利塔等處,在充分感受湖湘文化魅力的同時,發現了新的材料、產生了新的認識,激蕩出新的學術增長點。

 

(謝一峰老師供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